大家好,这里是正在转型的王安洲。
从这一篇文章开始,我就要时不时地发一些偏向于理论性的文章了——毕竟,相比于搬运总结,各种事实史料我更喜欢根据这些史料,经过思考,提出一些理论。
引文
相信学过高中政治的朋友们应该对这么一句话十分熟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书写者。历史不是一两个英雄书写的——认为英雄决定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的观点是主观唯心的英雄史观。
很明显,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历史的演进是不会因为一两个人而发生重大变化的——可是,纵观科技史,我们却可以找出不同的结论来。
关于电磁感应现象
今天是年8月29日——年前的今天,也就是年的8月29日,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这是法拉第所有的成就中最为瞩目的一件——凭借这一项成就,他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都加以改变——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仅仅是拓宽了人类的生产力,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将人类社会的整个形态进行了颠覆。
本人因为这项成就,不仅在物理课本中被大书特书,还被写进了历史课本。
可鲜为人知的是,在法拉第之前,其实有一个人也险些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可以说,他的手已经碰到了这颗皇冠上的明珠,却因为颤抖而将手滑了过去。
他叫科拉顿,是一名来自瑞士的物理学家。在年,他也曾进行过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他使用了检流器,磁铁和线圈,而实验的操作方式几乎和我们高中课本描述的一模一样——将磁铁反复插入和拔出线圈。
毫无疑问,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电流——可惜的是,科拉顿用的线圈匝数不够多,磁铁的磁性也不强,而且他把检流器放在了另一个房间里面,这导致在他每次插入磁铁后,跑到另一个房间观察检流器时,有所震动的检流器指针早已恢复到了零刻度上。
而他这么做,其实也是有考量的——防止磁铁的磁性影响检流器的读数。
至今,当他的素材出现在高中物理学生的作业中时,大家都会感叹一句——要是他当时用的磁铁磁性强一点,线圈匝数多一点,或者干脆就把检流器摆在这个房间,离线圈稍微远一点的地方,我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从而名垂青史的就是他了。
可正是因为这些小小的失误,他最终只能以“跑来跑去的科拉顿”流传于世,留下永远的遗憾。
而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在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中,是因为一个人,甚至可以说是因为他的一个非常小的失误,原本可以震动科学界的发现被延后了六年——难道就不能说是一个人改变了整个科技史的进程吗?
科学的独特性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把着力点放在农业、工业上,将经济视为一个社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在传统的农业工业中,最重要的是传统生产力,以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
在这样的生产当中,个人的重要性是被大大降低的——哪怕有一个体型极度彪悍的大力士出现在一个生产队当中,他一个人的生产力恐怕也比不上对面的,两三个人加起来的生产能力。因此,在这样的一个产业中,最重要的是群体的特质——也就是说,群体决定了历史。
(而群体的特质,很大程度上其实和地理环境有关——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爱琴海地区发展出繁荣的商业,而古代中国则发展出繁荣的农业。)
但在科技领域却是截然不同的——一万个平庸的人,工作十年恐怕也得不出一个天才,科学家在一夜之间因灵感产生奇妙构想。科技无疑是走精英主义路线的——他太依靠于个人的灵感,依靠于某个阈值。当一个人的能力超过某个阈值时,某一种创新性的发现才有可能诞生。不然的话,难道靠在芯片光刻机上拼命砸钱砸人就可以赶英超美吗?
如果科技不依靠个人,为什么我们又要走人才强国路线?
而且科技创新,也是少数可以用靠个人改变世界的机会——工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大力士,只不过是创造出了稍微多一点的生产力生产资料,而一个科学家研发出了一种新的产品,运用于各个领域,就可以使得整个生产领域发生革命性的颠覆。
而这仅仅是一个科学家起到的作用。
虽然我们可以说他的研究成果靠的无疑是无数前人的积累——可谁知道,这些积累会在哪一刻真正转化为看得见的划时代的成果呢?这就很像雪崩,像现在很流行的蝴蝶效应——无数先人的成果就像积雪一样积压在那里,只待有一个天才的出世,将其撬动,从而带来震动整个科学界的变化。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科技史上,个人是可以引领一个时代的。
我是正在转型的,准备投身于人文科学实施领域的王安洲,下一次更新,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