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我被安排到上海电机厂生产实习,终于实现了亲眼看看上海的梦想。
我是从日用品上知道上海的,我从小就知道,包装盒上如果标明“上海出品”,这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有一本小说《上海的早晨》给了我上海“十里洋场”的印象。年夏天,我终于实现了亲眼看看上海的梦想。
那年夏天,我结束了大学4年级的基础课程,被安排到上海电机厂二车间进行生产实习。二车间是变压器生产车间,我的工作就是跟着师傅把绝缘布带包扎到铜导线上,在前边的驱动轮的带动下在辊轴上形成变压器线圈。我一看这么简单的工作,就信心十足让师傅交给我来干,师傅十分信任我,我也就很有兴致地模仿师傅的样子干了起来。没过两分钟,师傅回来让我把绕线机停下来,说我出废品了,我心想你看都没看,怎么就知道是废品?师傅回答得很简单,说从你的站姿和手势判断的。一查看,不仅半叠绕不成半叠,松紧也不一致,不得不推倒重来,使我由衷体会到上海出品的产品质量好,是由每位员工的工作习惯形成的,这也许就是上海的工匠精神。
上海电机厂的师傅教给了我工匠精神,而我第二次踏上这块土地,学习的是上海的创新精神。那是在年的冬天,我争取到上海进行毕业设计的机会。设计的题目是设计变极调速异步电机,这是英国人当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我们离开学校时,教授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时课,就这点功底来到了上海跃进电机厂。我们被安排在设计科,简单介绍了一下我的想法,没料到激起了科室老师那么大兴趣。科室里有一个叫小王的青年,问题特别多。由于他毕业于中专学校,我或多或少不太看得起他。他的有些问题我觉得有点幼稚,回答多了,我有些不耐烦。有天晚上,小王找到我们驻地,谈到他对定子接线的新思路,开始我还不以为然,听着听着我就觉得有道理,不仅不违避变极原理,而且工艺上明显简化。这就迫使我认真检查我的设计思路每一步是否有道理,从此以后,我对他也另眼相看,我们成了哥们,每个端子接线我们都要反复沟通,不断地有新想法、新思路。不到半年时间就成功做出了样机。当时我们的工作岗位不是双向选择,如果在今天,我可能会选择留在这个不大的工厂,估计这个厂也会愿意留下我,把这种电机做成系列产品。
当时工作地点岗位都是由国家统一分配,虽然我没有被分配到上海,而去了位于北京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与我所学的电机制造专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上海的敬业创新精神一直影响着我做事,特别是从那些看起来不为人看重的小事中,我学会了做任何事都认真做好。当年有数百人分配到这个单位,大部分都来自北大、清华这样的著名高校,来自华中工学院的仅我一人,其他多是学工程物理类有关专业的,我的学校没名气,专业也不那么对口,我被安排的第一件工作就是给厂房换灯泡。接到这个工作,心中也真是五味杂陈,大学毕业生,来到别人特别羡慕的高科技单位,就干这个。但又一想,这个都不干自己又会干什么?想起上海电机厂的师傅认真做事的样子,我就高兴地把换灯泡当作一件重要的事做好,不仅主动扛梯子,楼上楼下跑,爬上梯子也带着抹布把周围擦干净。安排我去敷设电缆,我主动爬电缆沟,把电缆放得整整齐齐,这样一来查故障就非常方便。上海的工匠精神使我得到了认可,逐步从无技术含量的体力活,干到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粒子加速器主体研究,上海人的创新精神的影响也开始在我工作中显现。
回忆起来,上海人的工匠精神和创新思维对我这一辈子起了难以想象的作用。(樊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