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提出这个问题的人,经验是有偏差的。就以北京的数据为例,医院这几年门诊次均费用大约左右,这里面包括一些疑难病例,肿瘤患者,他们的一次检查和用药可能会高达数千元,这里面也包括很多慢性病患者,每次拿药都在1-3个月,费用也不会太低。那么这么算下来大多数人的一次花费应该在元以内,不然的话次均费用不可能这么低。
所以我们不能以自己一次看病的经验,医院一定要做各种检查,医院好还是不好,因为样本太小,就容易有偏差。如果我医院好还是不好,下面的评论肯定是极端分化的,有的夸得和花一样,有的骂的狗血喷头,这些网友都是根据自身经验和情绪发表评论,医院的真实情况。
一般感冒发热或者胃肠炎到发热或者呼吸科、消化科等,更多的就是开个血常规,除非是病程长,或者伴有其他症状才会酌情开ct或者B超,这样才能筛查出来重症患者。比如我们从北京去上海明明有高铁,我偏觉得贵,要走路过去,这是不现实的。在战场上,我们的武器越先进越好,谁也不会傻到为了证明勇敢,就得拿着片刀去对付机枪。
这么多仪器发明出来,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来帮助我们明确诊断,为什么不用呢。那有人说了,什么都需要仪器诊断,那要医生干嘛用呢?这个可以用一个美国故事来说明。
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一台电机出了毛病,自己的技术人员修不好。请著名的物理学家、电机专家斯坦门茨帮助排除故障,最后在电机的一个部位用粉笔划了一道线,写下了“这里的线圈多绕了16圈”,故障排除了,酬金需要1万美元。”1万美元?就只简简单单画了一条线!当时福特公司最著名的薪酬口号就是“月薪5美元”,1条线,1万美元,一个普通职员多年的收入总和!斯坦门茨看大家迷惑不解,转身开了个账单: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儿画线,美元。
医院的化验和检查项目多达数百种,医生根据你的病情判断需要哪几项检查,检查结果出来以后还需要判读,哪一个不是千锤百炼的经验积累?
我们反对为了创收做大检查,但是也呼吁大家对医疗的复杂性和科学性,保持足够的尊重,我们不要幻想着号脉、看看舌苔就能把问题都解决了,如果这些真能解决问题,古代的人也不会平均寿命才三四十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