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说有人手中绕过的铜线的长度相当于从成都到上海,你可能表示怀疑,觉得在吹牛。但是如果绕了近40年呢?这个数字就显得不那么夸张了,雷达所特种器件部磁性器件装调组有这样一位员工。
特殊的凹字型工作台,不同规格的圆或扁形铜线,绕线的梭子左右穿梭,上下翻飞……这就是雷达所特种器件部手工绕制各种磁性器件的日常场景,这样的场景对耿直来说再熟悉不过。从年参加工作到现在,耿直一直从事着绕线的工作,这个工作平凡、单调、枯燥,似乎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不同的是当年那个技校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已经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师。近40年就这样过去了,大半辈子,许多人许多事早已改变,可耿直还在凹形工作台旁坚守着……
多钻多学强技艺
某新体制雷达用电感绕制任务交到耿直手中。此电感采用切口铁芯、绕组为薄铜带,铜带边缘存在卷边及毛刺,和传统电感绕制差异大。而此问题不处理的话,绕制过程中,容易把层间绝缘纸扎穿,进而造成短路,而数量巨大的铜带不可能通过前期打磨消除毛刺。耿直接过了图纸,在充分理解技术要求后,开始了前期绕制试验。他自制简易工装,每次绕制,都会细心将绕制方法,绕制位置和匝数等关键信息用笔记录。没用多久,问题解决了,耿直最后决定用传送带原理解决毛刺问题:铁芯面与压块之间加橡胶皮,增大摩擦阻力,防止绕制时铁芯偏移,铜带上下面贴细砂纸并压相应重量物体,再用手摇绕线机传送铜带,多次来回循环,铜带边缘打磨平整光滑。通过上述改进,新体制雷达用电感全部顺利完成绕制。看似简单实则效果明显的解决方法背后是耿直数十年不断地学习思考和积累。
耿直今年已经57岁了,但仍然保持着遇到困难查阅资料和书籍的习惯。从进入雷达所开始,他就坚持学习着变压器、电路等专业知识,劲头不输刚入校门的新生。在他工作台的抽屉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种绕线的专业书籍。工作间隙,总是看到他在翻阅资料,记着笔记。熟悉的同事开玩笑:“又在‘啃骨头’啦!”他总是以平淡的口吻说,记忆力没以前好了,现在根本不敢相信自己记忆中的一些参数、公式;再说技术总是往前发展,不学习会跟不上时代。他坚信:“事无常师,唯长是师。”
毫无保留传帮带
许多到生产现场来参观检查的人都无法理解,说,都什么时代了还手工制作。但像某些型号变压器、电感必须用传统的手工工艺才能达到军品的质量要求,而且新型的变压器普遍绕组结构复杂,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才能完成如此烦琐的绕制工艺,这是一门“手艺活”。在绕线间,你经常会听到耿直这样说:“XX,你来说说这个变压器为什么要这样绕制?”“XX,这个型号的线圈需要对绕,并且装配的线圈需要派对,我们千万不能搞错,XX和XX绕一种线圈,XX和XX绕另一种线圈。”在拿到一张图纸后,耿直总是根据产品的特性将任务分解,然后根据组员的各自特质灵活、巧妙的布置任务。他从不板着面孔,以命令的口气分配任务。耿直在保证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让组员学到自己的“绝技”。这些年来,他带的徒弟现在都能独当一面了,甚至有的已经当师傅了,前年新添了两名成员,作为师公级的他还经常给他们讲解工作中的注意事项,操作要领,并亲手示范给他们看,把这些年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摸索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总结成的“武功”秘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他说:“后继有人,才算松了一口气。”
全心工作,丰富生活
耿直的幽默和他的“绝技”一样出名。在紧张工作间隙,他时不时会来个段子,讲个故事来调节气氛。因为他坚信,开心快乐的工作环境有助于保持工作的激情和动力,从而事半功倍地完成任务。而在笑声中将自己的知识和技巧授予他人往往比一本正经严肃的“上课”效果大得多。所以在磁性器件装调组,“耿师傅讲故事”成了保留节目,而其他班组的成员遇到问题也爱向耿直请教,不仅仅因为他渊博的学识和经验,更因为他的“幽默”能感染他人。
“工作时充满激情,而生活也要多姿多彩!”工作时间之外,耿直有个坚持了几十年的爱好:无线电。无线电爱好者丛书如《电子报》《无线电与电视》,年年的合订本一期不缺,你都能够在他那儿找到。他的家专门有个房间用于他钻研爱好。他自行设计制作的音响,效果不比音响店几千元的专业音响差。帮助同事维修日常电视手机等各种家电,这些事情对他而言都是小菜一碟,这些电路的实践经验对工作也颇有裨益。耿直愉快工作,愉快生活,他完美地处理着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耿直在近40年的职业生涯坚守着平凡的岗位,以汗水和年华、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勤恳的态度、以脚踏实地的品质、以不懈追求的意志和开放胸怀谱写了让人诧异、称赞、敬佩的篇章。而正是无数像耿直这样在平凡岗位坚守的员工撑起了美丽的航空梦,他们的人生亦别样精彩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