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马郦村教育概况

马郦村位于浙江省诸暨市浬浦镇东南面,距城17.5公里,老村落建在赖蛇山脚下。赖蛇山与龟山相接,形成龟蛇盘踞的格局。马郦村历史悠久,宋时,衢州南门三踏埠曹姓兄弟十人避难逃生,最小的落居于此小山坞口,以耕作为生,改姓马,称马家坞村。明末,郦氏从诸暨县城迁居赖蛇山脚,雅称“兰社”,俗称郦家。属四十六都花亭乡。解放后,因两村相连,改名为马郦村。

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无论什么时候,教育都是不可忽视的。《礼记·学记》对学校是这样追溯的:“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马郦村的学校由来已久,年之前,郦氏宗祠内设有私塾,作为最基础教育机构的家塾和私塾,对于文化的传递、人才的培养,曾经做出了贡献。当时的私塾仅设有国文课程,来自金田杜家山的一位老先生为塾师。它适应了古代社会的需要。

但是,到了近代,私塾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现了距离。年,由于考取浬浦翊忠小学需要应试数学,在原有私塾国文教学的基础,增加数学和英语课程,创办马郦小学校,为新式小学,聘请张东乐担任第一届校长兼教员。第二届校长兼教员为周祖贤

年,在小学的基础上创建了马郦初级中学。

年9月,马郦村改建郦氏宗祠后进为楼房,创建了马郦农业中学(包括初中2年制及高中2年制,国家承认学历,以下简称马郦农中),对外招生。马郦农中总计两届,每届60余人,教职工12-14人。在原来初中的基础上增设高中部一个班,学生大都来自陈蔡、璜山两区。由于当时的浬浦中学入学采用贫下中农保送制度,使得一些成分较差的学生被排除在外,于是这部分学生报读了马郦农中。由于入学条件宽松,使得学生名额爆满,很多学生不得不挽亲托眷寻求入学途径。学校在创办中条件十分艰苦,学生皆自带桌椅板凳以及床铺,寄宿在村里亲戚朋友家里。马郦农中开设语文、数学、政治、英语(初中部)、理化等课程。高中部的语文教师为吴锡光、数学教师为郦明耀、政治教师为周龙海、理化教师为马文亮。初中部的教师大都来自杭州师范、绍兴师范以及上虞师范的实习教师,英语课程由郦明耀兼授。作为农业职业学校,学校在常规的课程之外,高中部设立农机实践课程,由马文亮老师指导,在理化的基础上编写教材,增加《三机一泵》教学作为农业实践课程。三机即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一泵为水泵。学校提供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水泵的实物在教室中提供拆解安装教学。并开辟了学校旁边的农田作为拖拉机耕作实践场,提供给学生上机实践操作。农忙时节,马郦村所有能机耕的田地都有农中师生耕作,每天劳动实践时间都在十小时以上,而抗旱抽水也都由农中师生给予技术保障。平时则对学生进行拖拉机操作实践教学,从柴油机修理、电动机线圈绕制、水泵拆解修理、拖拉机上路实习等等。在这样的技术实践教育中,马郦农中培养了大量的农村实用型人才,为日后陈、璜两区的农机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当时浬浦中学曾向马郦农中借调马文亮老师到浬浦中学教授《三机一泵》课程

在农业实践的同时,马郦农中对基础文化课也相当重视,第一届农中高中毕业生中,郦建和同学高考上榜,第二届高中毕业生中,马自峰、黄科高考上榜。这在当时农办学校中是相当罕见的。

年开始,县对教育事业进行调整,马郦农中高中部在办学两届后撤销,保留了一届初中部,并培养了为数不少的中专生。

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马郦村撤销中学,保留马郦小学。年统计时,计4班,学生人,教职工6人。90年代,撤销小学,合并到浬浦镇小。

至此,作为民办学校的马郦学校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657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